第一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笔记
自从进了这个专业的门,进了这所陕西师范大学,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技术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呢?为此,我读了一本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努力理解其中的精髓,探求更好的教育方式。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主要有3个部分,九章,再加上一序两后记组成。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开始,然后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从世界、人类共同体的角度描述了教育的今天,并高瞻远瞩的设想了教育的明天。
作为学校“课程研修中心”的一名学员,在王一军博士推荐的10本精读书籍中,我首选了《学会生存》这本书。对它感兴趣,缘于德育活动中提倡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主题活动。我带着“生存、学习、教育之间,究竟是如何的关系”的疑问,开始了全书的阅读,有很多地方只是一知半解,在此仅就本书中有关这三者的关系问题的某些描述或设想做一些浅薄的思考。
很喜欢序言部分,“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而所有的国家都认为,它又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有些人想使今天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些,因而就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在这些人看来,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课题。”这是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认为讲的是很多国家的事实。既讲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讲了开展教育的困难重重。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教育就是关于人的教育:实现人的潜能,解放人的创造力。人只有实现了自我,才能有所发展,才能生存。实现自我应该包括:了解世界—自身所处的环境;适应变化—实际上还是那句话“适者生存”;控制命运的能力—即主动积极地适应,而不是被动地顺应。“学会生存”必须学会:一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就业后接受继续教育);二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三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学会生存》揭示了现代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先于经济。
教育,这个伴随着人类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多少年来一直被当做“软科学”而屈待。其实人类社会的哪一次进步与教育无关呢?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上的片面,使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时代却已向人类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它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接着,书中着重从理论上论证“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世界,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它,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从而证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何等重要。因此,“人在心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人,是有贡献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正是教育在这一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扮演了
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第163页)。一部人的历史就是人的潜能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逐渐地无限地变成现实的历史,而这种转变恰恰又是以教育为居间作用的。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人的本性向社会提出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任务。这一要求和任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为迫切和必需了。
我们要如埃米莉迪更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鸟重新回到她的剿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我们就是要把教育出这样的一批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我们要知道付出的人生才没 有虚度。只要你对别人给予了帮助,那就表明你没有虚度你这一生。正如: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重要的不是你所学到的,而是你所传授的,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者能够激励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多少人感到这是永恒的损失。重要的不是谁在怀恋你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怀念你。相信你得到了这些重要你便没有虚度这一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人都有这思想。
“学会生存”就必须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份《学会生存》的报告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了起来,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由此来说,教育真的是一项伟大、浩瀚、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命运,每一个人的发展、一生。教育定应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它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应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而且比例也要适当变迁;它不仅是婴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更为需要关注的是成人教育,这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从时间上、内容上而言都应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彼此之间绝非孤立的,也不是支离破碎的(象现实中的情况)。一名普通的教师仅仅只是教育事业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但是如果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就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得更好,更符合世界的变化,更适应人的发展。
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作为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单一的教会他们知识。我想,即将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理应观察教育动向,把最好的教育给予我们国家朝气蓬勃的孩子们!
第二篇:《学会关心》读书笔记
《学会关心》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阅读了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学会关心》这本书,其中的好多内容都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做到的。我主要摘抄了“孝敬父母”这一段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用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用小草比喻儿女,说明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孝敬父母要感激父母,理解父母,用行动来孝敬父母。泰安市检查长公丕汉这个侦破轰动全国的“泰安大案”功臣,他不仅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山东硬汉,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他坚持一条偏激的土政策:不孝顺父母的 ……此处隐藏1653个字……各方面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如全球均衡战略,资源技术转移战略,wto等。都在用一种世界性的探讨方式来解决我们人类的共同难题。在本书中提到的教育将会与其他各个科目联合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的管理、教学、测量、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会广泛运用。此外还有心理研究在教育上的应用。在今天看来,实现的程度已相当可观了,只是各国、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的教育到底走向何方?面对新技术日益增多的利用将不限于形式教育的趋势,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超越这个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之后的教育又是怎么样的?这不得不回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管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在一定时期存在,那么教育就必须围绕它追求的目的而展开。在本书中对将来教育的目的的解读很是实在。
首先,我们的教育要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这里的人道主义具体到个体的一定历史背景和一定时代及其客观知识和知识将导致的行动。这是以科学的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来寻求一个新的教育秩序。其次,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创新性的人。人类的天性一方面渴望安全,另一方面又喜欢冒险。冒险的精神就表现在叛逆、探索、创新上。我们需要一部分人去创新我们的教育,从一切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通知机制中解放出来。最终发展我们的教育,创新性是教育不断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再次,我们的教育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我们的教育总会对那些参加社会活动的人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论是政治活动、还是经济活动或是其他,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应该具备乐意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最后,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完人”。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完人”不是什么都会的人。正如中国熟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种完人是不存在的。这里“完”更强调是“完整”在人的力量不断被挖掘出来,人在一方面越挖越深。我们的教育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对青年们进行专项训练,接收只是这一类信息,一个人的智力认识方面和人格以变得支离破碎。为了科研和专业化的需要,全面的培养变得残缺不全。在具体意义上的“完人”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在另一层意思上看来,我们永远的是一个未完成的人,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教育无目的的论述,我们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环境在改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当终身学习和深入人心的时候,当学习
成为每个人日常需要的时候,当社会能够给人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的各种条件的时候,当每个人的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也许有人说这是幻想,不错,也许表述的时候可能有所夸大。难道教育不是应该给人类这样的美好憧憬吗?教育不应该是适应社会,适应等于落后,我们的教育是预见的,优先的,当然也是基于现实的。我们的教育适应引领着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这里需要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的子子孙孙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相信教育的信条终会实现。教育,应该而且一直在为了人类的明天而存在和发展着。
三、疑问
在读完此书后,我在思考一些问题,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暂时不能得满意答案,暂且提出,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这本书是从世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我更关注的是,联合国总结的一些经验是全球的,固然包括我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但我国存在的却不是全部都有,那么那些相对的意见和建议就不一定适合我们当前的国情。那么,我们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我们能够借鉴什么,需要改变什么,能够给人们什么?(还有必要留住人才吗?因为人才只能在能让他发挥出他的才能的地方才能给世界最大的贡献。那么,为了世界和人类共同的美好明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大度一些,让人才去能发挥才能的地方,而我们为国家你能做的是要尽可能创造出能发挥人才才能的场所吧)还有一个问题,在3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多少,没解决的为什么还没解决,甚至有些问题为什么一直在恶化(比如环境)?
第四篇:《学会关心》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阅读了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学会关心》这本书,其中的好多内容都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做到的。我主要摘抄了“孝敬父母”这一段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用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用小草比喻儿女,说明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孝敬父母要感激父母,理解父母,用行动来孝敬父母。泰安市检查长公丕汉这个侦破轰动全国的“泰安大案”功臣,他不仅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山东硬汉,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他坚持一条偏激的土政策:不孝顺父母的人一律不得重用,他几乎“顽固”地坚持不与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交朋友…… 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永不熄灭的灯火!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像大海一样深厚,为了孩子,父母可以作出一切牺牲。十多年来,你可曾想过父母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父母对儿女的深情,这样深厚,这样无私,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起码道德。
说到这里,不得不想起前一周《今日说法》播放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因为打游戏机,受到了妈妈的严加管教。他不但不理解父母,还记恨在心,后来跟一些坏人学起来,一天用绳子残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每个人一来到世上,就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父母为子女献出了无私的爱,作为子女是不是应当把孝敬之心献给他们呢?
第五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一书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球籍”。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