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使命,真情教育援藏
——援藏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百年前,李大钊先生曾在诗中问道:班生此去意何云?先生此去为国为民,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而XX老师在百年后进藏的飞机上也反复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此去援藏,我到底能为阿里地区的教育做些什么?能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什么?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XX老师穿越山海、跨越千里,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异地工作生活。
第一次到达西藏,饭食口味吃不习惯,空气干燥,含氧量低,高原反应更是“如约而至”。以前习以为常的呼吸在这都要换个节奏,走路要慢,不敢剧烈运动,尤其是上楼时两腿就像灌了铅。更严重时头疼,恶心,整夜睡不着觉。面对身心受到的挑战,XX老师不惧困难。因为在西藏发展的精神谱系里,有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孔繁森精神、先遣连精神,无不在强调不怕困难、甘于奉献。XX老师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把内地的教育理念、教研方法与西藏教育有机结合,切实推进受援地区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雪域高原育桃李,让教育硕果满园香。
XX老师对口援助的XX中学虽然地处拉萨,但所教的学生绝大多是阿里地区农牧民子女,他们文化基础和内地相比有较大差距,教学难度可想而知。XX老师接手了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每周要上21节课,每次上课都要从办公楼3层走到教学楼3层的教室。这样的工作量和强度,每上一节课都是体力的极大消耗,也是对意志力的极大挑战。但XX老师看到藏族学生清澈的眼神,便暂时忘却了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满腔热情地把知识汇成溪流滋润学生的心田,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虽自我感觉良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提问刚刚讲过的知识时,发现,白忙了,那种启而不发的无力感真的让人崩溃。着急上火、身心疲惫,更加重了胸闷气喘的程度。静下心来反思,一定是教不得法,自己存在问题。XX老师利用课后时间与藏族同事交流了解,虚心请教;与学生谈心沟通,摸清底码,使教学逐渐有了针对性,不急于求成,不急燥冒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蹦蹦高、够得着的层面上有所收获,学习兴趣高了,教学效果就有了大的提升。在学生们的进步与成长中、在自己的付出与奉献中,XX老师深切感受到了援藏之行的意义和价值。
XX老师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了XX中学教研室主任。这是该校新成立的部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遵循的制度可以沿袭。在新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时间内,XX老师带领教研室的同事,从学校常规教研规章制度制订着手,出台了《XX中学集体教研方案》、《XX中学推门听课方案》、《XX中学作业布置、批改、检查实施方案》、《XX中学教师外出培训审批制度》、《XX中学课堂能力考评方案》、《XX中学优秀备课组考评方案》等6项教研规章,将提升受援学校当地教师教学教研水平作为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为了让颁布的规章制度切合受援学校实际,每一份文件都是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的,XX老师不仅要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推敲,甚至有时就连标点符号也要讨论研究、精细锤炼。依托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与藏族青年教师深度融合,从课堂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逐步规范教研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发现和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表现突出的业务骨干,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带头示范作用,进而提高当地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同时,为了发挥XX省“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的资源优势,在援藏团队的支持下,XX老师起草了《关于XX省第十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对口帮扶XX中学“一科一城”方案》。一系列的教研改革举措,让受援学校的藏族教师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XX教育援藏团队的真情付出,汉藏一家亲的“石榴籽”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为了能将教育援藏的工作成果化、系统化,XX老师申报并主持了XX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阿里地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培训、帮助受援学校教研骨干教师完成了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课题组基于阿里地区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本地教师的课堂组织策略,课题组成员既有河北援藏教育人才,也有当地业务骨干教师。课题立项、开题,到后续实践研究,都扎扎实实把资源本土化、把经验现实化,因地制宜与当地教育相融合,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XX老师组织了申报教育部精品课录制团队(该团队获得了3项自治区级精品课、所有成员均获得阿里地区精品课)、第一个代表援藏教师上校级示范课,第一个报名参加阿里地区教师竞赛,组织XX中学第一次承办地区赛课复赛,主动联系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为受援学校进行业务培训。藏族教师彭穷说:“老师,青蓝工程我要拜您为师,学做教研,学做课题,我需要很多地方向您学习。”各项教研活动帮助受援学校开展学科建设,开拓了当地教师的思路和视野,收到良好效果。
援藏工作是艰苦的,但在无形中也让人体验了一种肩负伟大使命的自豪感。XX老师的真情付出也得到了肯定和回报,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在雪域高原打响了河北教育的名头,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大爱之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