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汉语专业论文范例【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文专业论文 篇一关键词 中文MARC;学位论文;编目问题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10-02
0 引言
中文MARC是中国机读目录(China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的简称,中文MARC的主要作用是将各类书目信息编目成统一的标准计算机可读形式,便于读者检索以及各图书情报部门之间交流书目。学位论文是高校大学生为获取相应级别学位而撰写的关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应用或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位论文大部分都是用中文撰写的,也有一小部分是用外文撰写的。高校图书馆将学位论文收藏至自建特色数据库,就需要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对学位论文编目时要保证编目产生的关于学位论文的数据的质量,以方便读者检索并利用学位论文。
1 中文MARC编目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并用相应的著录、编目格式使文献资源的主要检索项及特点形成书目的形式就是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1]。学位论文编目的工作流程一般为:回溯编目―审校―典藏―贴书标―入库上架。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源,其编目具有自己的特点:1)编目难度高。高校大学生研究的学术领域及学术方向繁多,其具体研究方向小而专,对非专业编目人员来说,分类编目比较困难;2)编目工作量巨大。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各高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进而各高校每年产出的学位论文数量激增,而高校图书馆编目人员有限,而且图书馆每年还要有其他书目入馆需要编目,因此编目人员总的工作量非常大。3)学位论文撰写语种不统一。部分高校设有外国语学院,这些学院的部分学生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所使用的语种一般为外文。
中文MARC是以UNIMARC为基本依据,根据我国出版物的具体情况制定的[2]。中文MARC机读记录字段区有如下10个功能块:0―标识块;1―编码信息块;2―著录信息块;3―附注块;4―款目连接块;5―相关题名块;6―主题分析块;7―责任者块;8―国际使用块;9―国内使用块[3]。中文MARC通过对每个功能块增设功能不同的多种字段及子字段、对每个字段又增设不同要求的标识符的方式更为详细的记录文献信息。
高校图书馆编目学位论文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1)精准、全面、直观的反映出学位论文所表达的科研成果,包括科研成果的领域,关键词等信息。2)准确标引学位论文,形成规范数据,方便读者进行检索。编目学位论文是读者可以使用学位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学位论文编目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读者对学位论文的使用情
况[1]。因此,学位论文编目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各高校对学位论文编目工作都很重视。但是由于学位论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中文MARC编目具有的高技术性,导致中文MARC在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位论文编目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位论文在高校图书馆乃至整个学术界的正常流通。中文MARC在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编目中存在如下问题。
1)标准不统一。当前我国使用比较普遍的中文MARC编目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图书馆编写制定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系统标准;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写制定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即CALIS系统标准[3]。虽然采用这两种中文MARC编目标准编目的数据覆盖面都很广,共享性也比较强,但还是应该将这两种标准结合,制定一套唯一的编目标准。有了唯一的标准,各高校图书馆在选择编目系统时也不需要进行比较,既方便了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也能使图书信息流通更顺畅。
2)标引不规范。《中国图书分类法》是高校图书馆编目分类的主要依据。由于部分高校图书馆还有自己编写的《图书馆编目分类细则》,并结合这两个规范来进行编目,因此在很多编目细则上出现了不一致现象。
3)著录字段不完整。中文MARC编目虽然具有详细的编目规则,但是不同的编目员对规则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在中文MARC著录中,字段和指示符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果出现指示符的漏著、错著都会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检索。
4)外文语种撰写的学位论文编目格式不统一。当前我国图书馆使用USMARC对外文图书进行著录,而有些图书馆认为只有原版外文书籍才应该用USMARC进行编目,其余外文图书应该按中文MARC格式来著录。因此,使用外文撰写的学位论文编目格式就出现了两种,即USMARC格式和中文MARC格式。这种不一致的编目格式会严重影响到学位论文的网上共享,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有不利影响。
高校图书馆每年进书量都很大,新进图书只有经过编目才能入库上架,读者才能在馆藏书目检索系统中检索到图书,而高校图书馆专业的编目人员非常有限,因此就会出现非专业人员对图书进行编目,比如燕山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的编目工作就是由勤工助学的学生来完成的。编目工作对人员专业要求比较高,编目细则又非常繁杂,虽然专业的编目人员已经设定号学位论文编目格式,但是非专业人员在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漏著、错著的现象,而在对学位论文编目中出现的错误只有非常专业的编目人员才能及时发现,这样就会导致很多编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到最后都没有被发现,从而影响到读者对学位论文的检索。
2 改进与展望
学位论文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各高校图书馆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位论文的编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学位论文的编目工作不仅有利于学位论文的推广,而且直接或间接的可以提高高校的学术影响力。由于学位论文编目没有完善的标准、学位论文的特殊性及中文MARC本身的专业性等因素导致高校图书馆在使用中文MARC编目学位论文时容易出现本文所介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改进中文MARC以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指导制定一套完整的在当前中文MARC基础上的学位论文编目准则;其次,应该完善中文MARC编目准则,统一中外文编目格式;最后,各高校图书馆应该针对本校学位论文的特征制定适合本校学位论文的编目格式,适当的增减编目字段。
中文MARC是我国图书编目中使用时间最久,系统最完善、字段最发杂、标准最严密的元数据编目准则。随着时代的变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种类及样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数据资源数量激增,网络资源中含有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编目网络资源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而中文MARC对网络资源的编目还未做出相应改变,因此中文MARC也应跟随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增加字段来表示网络信息中所特有的一些网络地址等信息,以适应多种多样的信息 ……此处隐藏23427个字……育方式的改革
教育方式的改革首先是师生互动关系的改革。导师制《专业写作实际训练》有别于传统课堂式写作训练,和小班写作训练也大有区别。它实行全程导师制,采取一对一指导教学方式,要求师生双向自由选择,且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7人。在训练过程中,导师被要求每学期至少与每位同学面谈两次,有责任为学生选择推荐阅读书目,批阅作文,推荐发表,确定学年论文方向及毕业论文方向等。在实际操作中,72.5%的导师每周见指导的学生一次,27.5%的导师每月见学生一次。谈话时长不定,地点多样,内容自由,可以是文章技巧指导、主题选择、体裁变换,也可以是纯粹的兴趣探寻,推荐作品读后感想甚至写作中的人生感悟等等。部分导师还会定期举行集体小会,做兴趣性写作训练。
这种一对一的导师制使得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不同的引导,发掘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在指导的两年期间,学生不仅在写作上得以入门和提升,在感情上与导师也较为融洽,师生互动十分频繁。因此一般导师在研究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原则上将继续进行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
其次,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学场地的改革。导师制《专业写作实际训练》不是固定教学场地的课程,由于特殊的导师会面制度,它在教学场地的实施上十分灵活。根据目前的调研,在实践中的实施场地有教室、教研办公室、教师休息室、教师公寓(集体会面)、咖啡厅(集体会面)、教工自助餐食堂、自然环境(草坪、云影湖畔、云霞山顶)等等。这将教师与学生从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给学生较为放松愉悦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力,丰富生活体验,与教师的自然交流也让教学过程变得顺利和高效。
(三)《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的导师制改革包括对课程考试的改革
课程考试的改革主要包括成绩评定改革。导师制《专业写作实际训练》不设期末考试,其成绩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评定,来源于三个部分,即:习作数量分、习作质量分、习作发表分。其中习作数量分占20%,习作质量分和习作发表分共占80%。
因此,学生在该门课程上的成绩真正取决于两块:第一部分是硬性规定,分数来源于学生平时习作数量和最终发表篇数。只有写作数量满五十篇的学生才有评分资格,否则不予评分。如果要达到良以上等级,学生必须满足在院级纸质期刊发表文章1篇,或网络上发表4篇文章,或1篇文章获奖的基本条件;而如果要达到优以上等级,学生必须满足发表文章2篇(其中1篇发表在校级及以上纸质刊物)的基本条件。
第二部分分数则是软性规定,具体由导师全权把握。这部分分数就是习作的平时质量分。这为一部分投稿失败,但平时写作训练态度良好的同学提供了较为公平的机会。
这样,导师在填写专业写作实际训练评分表时,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最终成果来综合给分,既避免了过分功利地“只以成败论英雄”,也避免了学生“出工不出力”的消极怠工局面出现。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到最终结课时,基本所有学生都会发表至少一篇文章,五年共发表400多篇。
二、课程改革效果
《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的改革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根据访谈和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其效果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有效培养了大量掌握较强写作能力的中文系大学生
《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训练方式灵活,文体多样,包括应用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体的习作,训练量大,导师的指导和反馈详细具体,有效地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了大基数的掌握较强写作能力的中文系学生。根据在学生中发放的125份问卷,98.2%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训练,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效地得到提高。这些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其后的实习过程中,也由各类党政机关等实习单位进行了反馈,绝大多数实习单位都表示较为满意。
(二)培养出部分有较强文化创造力的中文精英大学生
《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提供的导师制和刊物发表、参赛平台共同作用,集中培养了一批有很强写作能力、文字功底好、文化创造力强的中文精英大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参加2016年湖南省大学生现场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有的在校期间就已经发表二十多篇文章,毕业后走上专业创作之路;有的凭借写作策划进入湖南省广电工作,等等。
(三)普遍提升了中文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是读与写的结合,读是写的源泉。导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写作上提升自己,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为学生在不同阶段开设不同的经典阅读书目,交流阅读感受,进行仿写和学习写作。在写作训练中,也专门开有“读后感”这一类文体,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审美上得到熏陶,使学生具备较广博的人文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修养,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从而具备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及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普遍地提升了中文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课程改革意义
具体来说,这一研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的改革在人文专业教育有一定理论改革方面的意义。人文专业与理工类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文学科是关注人的精神及其意义世界的学科,具有社会历史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或者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和审美功能,并且以语言艺术性构成了与其他艺术种类的不同特征。简而言之,我们认为,“大学教育,相对于教授文化知识而言,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承载的人成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为重要。除了授予其生存知识技能外,使其成为有思想、有情趣、有创造力的人或许是更重要的使命。”[3]
《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的导师制改革正是基于人文学科的这一特性,率先探索导师制、互动式实践教学在人文专业教育理论改革中的特殊意义。因此,总的来说,与传统课堂式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这一系列n程着眼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文化创造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双管齐下,为学生量身打造培养方式,因材施教,培养的不仅仅是应用型人才,也是通识型文化创新人才。这一改革在人文专业教育有一定理论改革方面的意义。
其二,《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的改革对于人文专业教育实践改革有一定意义。时代在变化,人文专业仅仅关注提升学生的精神及其意义世界是远远不够的。顺应现实的需要,人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否定应用型需求。目前文法学院中文系的专业培养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笔能力,培养敢写、能写、擅写的文化创造型、实际应用型人才,这是社会对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与社会互动不可避免的一环。《五十篇专业写作实际训练》的改革实践为人文专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绍。建设中国当作学的操作性理论体系[J].福建论坛,1994(6):32-37.
[2] 郭俊玲。被动写作的痛苦――关于大学生写作障碍调查的分析报告[J].写作杂志,2002(11):7-8.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汉语专业论文范例【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