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31 08:53:0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品多篇)

【说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 ……此处隐藏8827个字……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_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_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_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_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_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