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21 08:53:23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多篇】

【概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难点:添加合适的辅助线.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_角?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20°,求它的顶角度数.

引入新课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15cm和6cm的两部分,求这三角形各边的长.

学生可能利用算术的方法,计算出腰长为10底边长为1.也可能算不出来,这里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在图1中,AB=AC,D为AB的中点(即AD=DB),设 AD=xcm,则 AB=AC=2cm(中线定义).由AC+AD=15cm,得

2x+x=15.

解得 x=5,……

本题是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得的,此法对于某些几何计算题来说,简捷而有效.

新课

例2 已知: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 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欲求三角形各角度数.只需求出∠A度数,把∠A度数作为一个未知数x,则∠A=∠1=x°,∠2=∠A+∠1=2x°,∠ABC=∠C=∠2=2x°.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于△ABC,求出方程所对应的几何等式:∠A+∠ABC+∠C=180°,即可得出关于x的方程.

例3 已知:如图3,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要作AF⊥BC即底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这是证明的关键所在),并告诉学生这是等腰三角形中一种常见的辅助线.利用这条辅助线就很容易证得结论.并说明,这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的题目.

小结

1.列方程解几何计算题是几何计算题的一种重要解法,在这种解法中,寻求几何等式(如例2中∠A+∠ABC+∠C=180°)是基础,把几何等式的各项转化为未知数x的代数式是关键(如∠A=x°,∠ABC=∠C=2x°).

2.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要灵活运用.

练习:略

作业:略

思考题:例3中辅助线改为△ABC的顶角平分线AF,写出证明过程.

四、教学注意问题

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灵活、综合应用,防止依赖于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思维定势.

2.要防止“三线合一”性在应用中出现的错误.

角形的性质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

3.分别演示:

∠ABC,∠ACE=∠ACB,k=,时,BD是否与CE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为其他整数时,BD与CE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AC,AE=AB,k=,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

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11.小结这两个课时的内容。

作业: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1.积极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知识,联想新问题。

2.认真观看例1图形中线段的关系,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3.对于课件的演示很感兴趣,凭直观感觉可以猜测,不管k为何值,BD=CE总成立。基于前面例题的启发,想要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

4.在已经探究了角的大小的改变对于BD,CE的等长性没有影响,有了一些成就感之后,又面临新的任务:BD=CE吗?因此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这部分探究活动,而且有了前面的体验,探究也会比较顺利。

5.兴致高涨,凭直觉猜测结论仍然成立。但有些学生给出全部证明可能会有困难。

6.认真听讲,在掌握结论的同时受到老师的鼓励,有很高的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7.较少接触这样的命题,因此会感到新鲜,有用已知公理和定理对命题的真假性进行判断的欲望。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证明。

8,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听讲,获得对演绎证明的初步体会。

9.可以从直观上得出结论,但是此处要求证明,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遇到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习欲望。

10.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听讲,对反证法有了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解。

11.体会老师的讲解,并根据小结记忆掌握知识。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七 ……此处隐藏4022个字……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3、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程序和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达标练习(抢答)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EDF的度数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https://m./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