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精选58篇)

时间:2025-01-18 08:53:49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精选58篇)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8篇《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相关的范文。

篇1:小学科学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课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两项活动。第一项是测试纸拱的承受能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项活动是搭一个瓜皮拱,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学目标:

据此,我设置了一下几点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 科 学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 (出示课件):我认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出示课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出示课件):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纸 ,铁垫圈若干 ,课件 , 小木块若干,西瓜皮块若干 、抹布。

二 学情分析:(出示课件):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三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示课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挂历纸和垫圈探究纸拱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更好的得到自主发展。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四 教学过程:

我一直认为科学课堂必须是充满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它着力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以这个为基点,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首先我将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观察: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通过学生回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前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说到拱形,这时我(做一个拱)继续启发学生,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周围中也有许多的拱形建筑,请看(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九洲体育馆) 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都采用了拱形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吗?(这时我板书:拱形的力量 )

我这样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拱形”是“改变形状”的另一个视角。通过欣赏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教师演示平纸和拱纸的承重能力,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重能力强,同时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

(二):探究研讨——测试纸拱 (出示课件)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第一个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课件)

学生把纸拱放在垫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记号。观察之后,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在拱的下部。

教师解释概念: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的变化。并回答: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学生会发现拱足向两边伸展,而垫圈的重力是被拱顶承受的。

再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新的变化。学生发现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根据这一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纸拱”为什么会向两边伸展开去?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的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么东西去抵住它。

教学进行到这里,基本抓住了本课的第一条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实验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课件)

教师设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怎样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用实验检测一下看行不行。学生开始分组实验:用东西(书本)抵住拱足,在拱顶上不断加垫圈。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纸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让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通过师生谈话,进一步肯定学生的想法,用东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当拱顶上的压力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通过这样的设问,再一次让学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现象后,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当拱顶上的垫圈不断增加时,纸拱还是要塌,向左右偏,通过操作适当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案,怎样让拱形承受的压力再大些,进而引出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出示课件)

科学必须用事实讲话。科学数据就是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资料,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是激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我提问:我们怎 ……此处隐藏132149个字……并让同学研究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本事,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异常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构成激励广大同学进取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明白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篇58:小学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王春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9课《地震》,它与《地表探秘》、《火山》、《岩石》共同组成了《地表剧烈变化》这一单元,在学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我的电子教案的结构安排如下:(出示课件)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认识,教材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其中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和避震演习,了解地震知识及危害。难点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有层次的学习,对地震有真实的感受,并真正的学会一些避震常识。

因为我国刚刚经历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学生对地震这一现象可以说还是刻骨铭心。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分析),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质疑猜想—观察实验—结论应用”,以激趣导学为主线,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把抽象的、学生倍感陌生的现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利用资源适时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创设合理的模拟情境游戏让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选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课件出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课件:教学过程)

一、质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地球”、“美丽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图片资料并配上声音,使教学媒体真正成为激励学生情感的工具,我从听觉、视觉入手,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陌生的地震现象再现于他们眼前,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震时会有什么现象,会带来什么灾难?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一个问题是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地震这种现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出科学这门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疑问是多样的,对于这些疑问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研究的内容(课件出示5个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带来的灾害作为研

究的重点。

二、实验探讨,推想地震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盘、书本、铅笔盒、积木、橡皮泥等和我为他们准备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让他们根据这些材料去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讨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实验氛围。有的小组仿照课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组折断薄木片,有的小组折断厚木片。有了这些感性的体验,我进一步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分层讨论,(课件出示讨论题)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讨论题,让学生由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思考,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地实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认识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课件出示)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信息加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科学演示,认识地震(播放多媒体片)

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为学生准备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课件,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想像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计算机直观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地震: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与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阅和相互交流来完成。我为学生准备了资料库,方便学生查阅,有地震预报、地震前的征兆、避震知识等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上去点击相关的标题,查阅相关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提出问题,统一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来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

在学生了解了避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室内避震演习,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进行避震小游戏的练习(课件出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练习(课件出示),练习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地震的危害作为板书的主线(课件出示)。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生想获取知识,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能动的发展。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一些粗浅的理解,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抨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精选5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