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精品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5-04-19 08:53:54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精品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引言】八年级语文《石壕吏》精品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石壕吏》教案 篇一

一、读准下列字音

吏:逾:邺:戍:咽:妪:泣: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体诗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对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而古诗又因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体诗限制较少;唐宋以后,又受近体诗间接影响,免不了参杂了近体诗的平仄、对仗与语法。古体诗又称古风,可分为七种:1.四言2.五言3.七言4.五七杂言5.三七杂言6、三五七杂言7、错综杂言(请你在课后就上述七种体制各找一首)

“三吏”“三别”

三、速读诗歌,解释黑体字,理解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朗读诗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

五、朗读诗歌,体会加点词的意境(表达效果)

1、本诗中为何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是何写法,有何作用?

3、“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意境如何?

4、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并作分析。

六、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又想对老妪一家说些什么?

七、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教学内容] 篇二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此处隐藏5221个字……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导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二、准确朗读诗歌

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

2、听范读,注意节奏起伏

3、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

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

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词语,理解诗意

2、提出疑难,共同讨论解决

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讨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寻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

五、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

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六、小结

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试背诗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 捉 怒 呼 逼

妇: 出 啼 苦 走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八年级语文《石壕吏》精品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精品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