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4-19 08:53:43
《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

【寄语】《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古代诗歌的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百姓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认识吏治的关键性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2、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3分钟)

1、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誉其诗“诗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自读(10分钟)

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如闻泣幽咽

2、自主质疑,探究学习。积累一字、一词、一句。

词义: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

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句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师的积累:

戍——戊、戌(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一何——多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苟且偷生

3、试着理一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诗中的一句来概括吗?——“有吏夜捉人”

齐读,读出一点故事味

(三)朗读(10分钟)

1、读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3、读出起伏。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四)品读(15分钟)

1、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的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我却有一个疑惑,文中鲜少描写石壕吏,却为之起名为《石壕吏》。请你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小结,其实这首诗还有很多地方值得鉴赏的地方,语言的简省来源于“尺水兴波”的艺术构思。

藏答于问、明暗结合

语中有人、事中有理字字情深、言简意深、

3、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故,请我们以悲沉的语调,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注意“一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独”的语音、语调的处理。

五、作业:

1、改写《石壕吏》为一篇记叙文。

2、背诵《石壕吏》

3、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六、课堂小结。

赞曰:少陵野老真性情,妙笔书尽安史乱。

有吏捉人在夜半,老翁逾走老妇看。

致辞娓娓辛酸泪,貌似绵绵却不然。

《石壕吏》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 ……此处隐藏7875个字……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石壕吏》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